佛教對時代之啟示
2013-02-04     管理員

 

 

節錄自         曉雲導師著作「覺之教育」

           ……佛教對時代之啟示……

 

    

  佛教是一種社會:即是由多元聚合而成的一種組織。佛是求覺之代表者,即思惟如何度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現世人類渺茫不安,迷惘之心理狀態,而產生徬惶不安定之情緒,都由於失卻此信心,所以對自我之人生,茫然無知,對過往之聖哲人物,無從聯接得上,於是盲目般的度過日子。因為「知得多,而信得少」,因其所知離心逐物,物貌之相認,故心物兩離,心神不契,人類處境及前途之堪虞,故關懷世道,擬提倡心靈智慧之學說,莫若佛教慧學之能攝眾生矣(參見太虛大師〈慧學與人生〉)。

  人,必須成長在真理之中,所謂真理,是絕對融通而平等,是寬闊之康莊大道,通徧人類過去未來及現在,但是此時代信物質,耽於物質,而忘本體之心深,難起信心,故須有「靜」之觀念,「靜」之習慣,使心思能於紊中開出一片明淨的鏡子,耐心去細思一下,當在細思之時,已萌一念信心之柔順境界。大關鍵,都在這一念柔順之心而透過重圍。

  現世界是動的時代,人心之動,為物所炫,為奇幻心惘,若非有可致寧靜之方法,以啟迪世人之就範者,誠人生之一大悲劇仍在演變中!

  佛教,不是神秘,不是高深莫測,而是人生之佛教,處處與人生緊密地聯在一起,而且是人生必須的一部份。如佛經中有〈明法品〉〈安樂品〉〈淨行品〉《般若照明經》《心經》《佛說父母經》《般若護國仁王經》,這許多都是吾人日用云為中不可或缺之質素。所謂「得之者聖,失之者邪」。就其淺者言,得之者樂,幸福,失之者苦,災難重重。因為人之根本,必有明理得法,而身心安樂之要求,又必須心行之淨化,自然要有智慧之明,都是內心之創造。

  佛教主張從個人做起,而個人亦需從自己的心做起。若論倫理社會方面,齊家治國,以孝為萬善之本,以仁政為治平之本,以智慧為人生之本,要用智慧照明了自己的五陰所蘊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原來是生活上的積聚受納,與經驗而生起的種種思想與行為之現象。苦樂煩惱,原無自性,皆因緣生,然而人之不覺,何由而成正覺,佛經三藏十二部,七千餘卷,重心的理論,盡在一個「緣」字,因緣生法,吾人活於現世之社會人群中,一切一切之接觸,皆屬緣之感召,賢愚不肖,曰正曰邪,或福或禍,或苦或樂,皆因緣生。智慧之緣法,以使大地芸芸眾生,有情來下種(有情是指一切之有機體之生命),即是利便於一切人們有接觸之機緣。故啟示時代人群發揮本有智慧之利生事業,必須多多發展與倡導,以使佛教之基本精神重現於斯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