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蓮苑
慈蓮苑 天台宗風 華梵學園 活動訊息 佛法討論 線上報名 交通位置
天台宗風
天台傳承
歷代祖師
天台經典
大正藏經典
天台祖師
 

天臺宗三十一祖靈峰智旭大師(之一)

  智旭大師(1598—1654),俗姓鐘,名際明,又名聲,字素華,又字振之。晚號“蕅益老人”,別號“八不道人”。江蘇吳縣木瀆鎮鐘氏子。父名岐仲,持誦《大悲咒》10年。母金氏,夜夢觀音大士給他送子妊娠而生。7歲時,父親就教育他吃素,不吃葷腥。12歲上學讀書,日聆老師傳授儒家經典,以聖學自任,反對釋道,曾以儒學內容作《辟佛論》數十篇。17歲時,閱讀蓮池大師《自知錄敘》及《竹窗隨筆》等著作,有所感悟。大為慚愧。從此,心向佛門,乃取自己所著謗佛之文,付之一炬。20歲時詮《論語》書至“天下歸仁”句不能下筆,使得他多少日廢寢忘食。是年,父親亡故,為報父恩,發心念佛,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萌生出世之心。23歲時,聽一法師講《首楞嚴經》所說:“空生大覺”,忽生疑問,何以能有如此大覺?感覺心情煩悶,諸事無措。因於佛前發願出家,體究大事。後夢禮見憨山大師(名德清,字澄印,號憨山老人)涕泣著曰:“自恨緣慳,相見太晚”。憨山說:“此是苦果,應知苦因。”憨山話未說完,師忙說:“弟子志求上乘,不願聞四諦法。”憨山說:“且喜居士有如此向上志向。”此時,憨山在曹溪(在今廣東省曲江縣東南,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居此),恨不能前去拜謁。
  天啟二年(1622)遂歸依憨山弟子雪嶺剃度出家。是年秋天來杭州雲棲寺,聽古德大師講《唯識論》,心存疑問,認為與《首楞嚴經》的宗旨不合,遂問古德。古德說:“性相二宗,不許和合。”他聽了又產生疑問。心想:“佛法豈有二焉?”遂入徑山坐禪參悟。因見律學廢墮,乃撰毗尼集要,以倡實踐篤行之風。第二年夏天,自感對性相兩宗義理有所參透,這年臘月八日,在祩宏(即蓮池)塔前受四分戒,時間長達一年之久。次年又至雲棲寺,依古德大師受菩薩戒,遍閱律藏。天啟六年(1626)母親生病,師割股和藥,調治母病,未能得救。母逝,師料理完後事至吳江(今江蘇吳縣)俺關,閉門讀書,努力精進。不料,這年生了一場大病。乃一意求生淨土。病勢稍減後,便結壇念持《往生淨土咒》七日,並作偈雲:
    稽首無量壽,拔業障根本。觀世音勢至,
    誨眾菩薩僧。我迷本智光,妄墮輪回苦。
    曠劫不暫停,無救無歸趣。劣得此人身,
    仍遭劫濁亂。雖獲預僧倫,未入法流水。
    目擊法輪壞,欲挽力未能。良田無始世,
    不植勝善根。今以決定心,求生極樂土。
    乘我本願船,廣度沈淪眾。我若不往生,
    不能滿所願。是故于婆娑,畢定應合離。
    猶如被溺人,先求急到岸。乃以方便力,
    悉拯暴流人。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。
    燃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。專持往生咒,
    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
    我若退初心,不向西方者。寧即墮泥犁,
    今疾生改悔。誓不戀人天,及以無為處。
    折伏使不退,攝受令增長。
  掩關獨居二年,足不出戶。繼而度南海,觀洛迦山,還住龍居寺。慨歎律學墮廢,繆誤甚多,師曰:“人知宗者佛心,教者佛說,不知戒者佛身也。倘身既不存,心將安寄?語將安宣?” 他以弘揚律學為己任,既述《毗尼集要》,又注《梵網經》,拈香禮佛,以決所宗。作四鬮問佛,一曰宗賢首,二曰宗天臺,三曰宗慈恩,四言宗自立。結果拈得是“天臺宗”鬮。從此,師對天臺教觀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研究,但他自稱“私淑台宗,不敢冒承法嗣,究心台部,不肯為台宗子孫。” 繼而至九華山華嚴寺,述《梵網合注》。雖說他精通儀規,但自感躬行不夠,不能為人師範。為此,師於佛前占卜曰:“自和尚以次笫,退居菩薩、沙彌、優婆塞,應居於何地位?” 結果卜得菩薩、沙彌。遂下定決心,力救時弊,遵循宗門宗旨,堅持平生誓不敢稱證稱祖,犯大妄語;誓不攝受徒眾,登壇傳戒,邇來誓不應叢林請,開大法席。蓋誠不肯自欺自誤故也。” 其後,曆遷溫陵、漳州、石城、晟溪、長水、新安等地,探天臺、賢首、慈恩之教。最後回歸至浙江北天目山靈峰,並於此建西湖寺居之。
  師的佛學思想與理論是:“融宗(教、禪、律)歸淨(土)”“三教(教、禪、律)互融。” 曰:“禪者教之根本,教者禪之枝葉、花果也,教家舍其綱領根本固為大惑,今禪士複棄網而獨一綱,棄襟裾、袖擺而獨存一領,棄枝葉、花果而獨存一枯樹樁,不尤惑乎?嗟嗟!禪教如何可分”。所以師堅持禪教不分。至於禪教如何圓攝淨土?師曰:“既以禪宗參究歸於天臺教觀,又以天臺教觀應用於念佛法門;天臺圓攝一切佛教,念佛也圓攝一切佛教。” 禪教與律教的關係,師認為:“禪為佛心,教為佛語,律為佛行。”“必須禪、教、律兼重,必須心、語、行備具”,“不於心外別覓禪教律、又豈至於禪教律外別覓自心。如此則終參禪、看教、學律,皆於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應於一念間”。“否則,佛教形存實亡。” 師所著《教觀綱宗》一卷與《教觀綱宗釋義》,成為後世講學天臺教義的必讀教材。
  時有卓左車者,提四問于智旭:“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?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?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?如何是淆偽腦後一槌?” 答曰:“向上一著,非禪非淨,即禪即淨,才言參究,已是曲為下根。果大丈夫自應諦信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設一念與佛有隔,不名念佛三昧,念念與佛無間,何勞更問阿誰?淨土極則事,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,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……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。即生十方諸佛淨土。此是向上一路。若設現前彌陀,別言自性彌陀,舍西方淨土,別言唯心淨土。此是淆偽公案。經雲:三賢十聖住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此是腦後一槌。但能深信此門,依信起願,依願起行,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,遍坐十方微塵國土,轉大法輪,照耀古今,震驚大千。皆己性中事,豈待外求?” 這段文字,其宗旨即“真心念佛”,也就是“融宗為淨” 的核心。另一段《真能念佛》法語,這對個問題,闡述得十分清楚。師曰:
    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佈施;
    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嗔癡,即大持戒;
    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;
    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;
    真能念佛,不為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;
    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    師認為,只要真心念佛,進入一心不亂地步,便就道於“六度”入佛境界。
  清順治十年(1653)冬有疾,命弟子曰:闍維(火化)後屑骨和粉,施諸水中。次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。後二年(順治十三年)將就闍維啟龕,發長覆耳面如生時,牙齒不壞。門人不忍從遺言,收骨塔於靈峰。世57,僧臘34。示寂前曾作《別眾偈》雲:
    生平過失深重,猶幸頗知內訟。
    渾身瑕玷如芒,猶幸不敢覆藏。
    藉此慚愧種子,方堪寄想樂邦。
    以茲真言苦語,兼欲告誡諸方。
    不必學他口中,瀾翻五宗八教。
    且先學他一點,朴樸實實心腸。
  嘗集僧15人結淨社,以3年為期,日三時誦佛名,回向淨土二時止觀,研究諸大乘經。
  師的著作宏富,遍及諸宗,而不拘一家,為一代新風之宣導者。後經弟子彙編,歸納為“宗論”和“釋論”兩大類。宗論名為《靈峰宗論》共38卷,釋論包括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、《楞嚴經義疏》、《般若心經略解》、《法華經會義》、《梵網經合注》、《閱藏知津》、《大乘止觀釋要》、《教觀綱宗》等共計47種191卷。其中《大乘止觀釋要》、《教觀綱宗》為天臺宗之入門書。師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,是明代佛教思想最後一個學派,即靈峰派之代表。位列台宗三十一祖、重興台宗教觀第三世,又尊為淨土宗九祖。
 
 
回上一頁
 
 
大崙天台山 慈蓮苑 蓮華學佛園
新北市石碇區豐田里華梵路2號
TEL:(02)2663-1505 轉 227﹝假日分機 220﹞ E-Mail:k31i12n08@yahoo.com.tw
請用IE 7.0以上 解析度1024*768最佳